頸部扭挫傷 因各種暴力使頸部過度扭轉或受暴力打擊, 使頸部軟組織損傷,出現頸部肌 肉、韌帶痙攣疼痛、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的疾病。 稱為頸部扭挫傷,中醫學稱 之為「頸部傷筋」。 病因病機 頸都是人體活動較頻繁, 活動方向與範圍較大的部位,能作前屈、後伸、左 右側屈、左右旋轉等活動,因此發生損傷的機會較多。 頸部扭傷多因頸部突然扭轉或前屈、後伸而受傷。 如在高速車上突然減速或 突然停止時頭部猛烈前衝, 打籃球投籃時頭部突然後伸而上肢同時突然上舉而 致傷, 或嬉鬧扭鬥頸部過度扭轉,或頭部受暴力衝擊時均可引起,頸部受鈍器 直接打擊引起的挫傷較扭傷少見。 診斷與鑑別診斷 (一)診斷要點:1;頸部扭傷或挫傷史。2;傷後頸部疼痛、腫脹、僵直狀、 活動不靈活,挫傷者可有瘀血斑。3;頸後部肌肉等軟組織壓痛,後期可有條索 狀硬結。4;X 光片多無異常改變。 (二)鑑別診斷:1; 頸椎病可見頸痛向肩背臂部放射,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及 頭頂叩擊試驗陽性。病程長者 X 光片示有頸椎骨質增生,生理前突消失等徵象 。 2; 落枕,無外傷史,晨起頸部疼痛僵硬活動不靈,一般二天至三天可自愈 。 推拿手法 方法一:1; 患者取坐位,醫者立其身後。 首先在局部表面外擦舒活酒或跌打 藥油後, 作數次較大範圍的撫摩,然後以拇指和其餘四指從上到下揉捏三分鐘 至五分鐘,以舒利筋肉、緩解痙攣疼痛。 接著在經穴上用按壓、分撥、推揉手 法,作經穴按摩,中等強度刺激,主穴可選用阿是穴、風池, 天柱、肩中俞, 配穴可選落枕、崑崙、缺盆、外關、後溪, 用中等力量拿捏彈撥斜方肌、胸鎖 乳突肌,並從上至下推揉理順頸椎兩側之筋肉三分鐘至五分鐘。 最後一手託其 下頜, 一手扶託枕部,雙手逐漸將頭頸向上拔伸,同時,使頸部作前屈、後仰 、左右旋轉、側屈,以活動頸椎關節, 理順頸部筋肉,再從上到下作一分鐘至 二分鐘推壓或摩擦手法, 大部分患者即感頸部疼痛基本消失,活動趨於正常。 2; 施行上法之後,將患側前臂反置背部,使其手指能摸及對側肩胛下角處。此 時患側肩胛骨的脊柱緣則離開胸壁而翹起, 醫者以拇指掐入翹起之肩胛前方, 順此骨的內緣由下向上作推揉,撥筋手法,反復四次至五五次。 完畢後,放下 患側前臂, 醫者一手用力按壓患側頸後肌鍵,一手壓患者頭部,使其強作屈頸 低頭並向健側旋轉活動, 以牽拉頸背筋肉,使其處於緊張狀態,持續五分鐘至 十分鐘。 最後以輕柔和緩手法提彈數次,此法適用於頭、頸夾肌和頸段砥棘肌 的損傷。 運用手法時,宜穩重持續,忌驟然猛力。 3; 施行第一手法後,在斜 方肌或胸鎖乳突肌的壓痛點作按壓推揉一分鐘, 然後站立於患者健側後外方, 一手推壓於患側肩鎖部, 另一手壓於患側顳部向另一側拉壓,使頭頸部向健側 側屈和微向前屈或微後仰,以牽引患側筋肉。 用同樣方法,在健側施行一次。 最後, 在頸部兩側順斜方肌或胸鎖乳突肌的走行方向,作推壓、揉捏手法二分 鐘至三分鐘,此法適用於斜方肌、胸鎖乳突肌傷筋。 方法二: 患者坐在凳上,脫去上衣,仰頭挺胸, 放鬆肌肉,術者將患側前臂 置於其背後, 向上提之,以指尖能觸及對側肩胛骨為度; 此時患側的肩胛骨下 角即可由後胸壁上翹起來, 醫生用一手拇指放入翹起的肩胛骨前方,用力由下 向上邊推邊揉向上滑動地撥筋,反復操作四次至五次。 然後放下患者前臂,按 住患側頸後肌鍵, 強作低頭向健側旋頭活動,活動穩重持續,使頸背肌肉處於 緊張狀態, 停五分鐘至十分鐘,再用輕手法彈提患側頸肌數次,症狀即可大減 ,有輕鬆舒適感,新傷經手法治療後二日至三日可愈。 方法三: (1) 點穴開筋法: 患者正坐凳子上,醫者站在患者背後, 逐次點壓痛點、百 會、風池,天柱、大椎、肩井等穴。 (2) 揉法: 醫者用拇指指腹在疼痛處作由上而下的揉撚,反復幾次。 (3) 滾法: 用小魚際部在腫痛處滾法二分鐘至三分鐘。 (4) 提端搖晃捻轉法 (以右側傷筋為例 ), 患者正坐凳子上,醫者在患者背 後, 用雙手拇指放在患者雙枕骨後方 (風池穴上方 ),雙手心及四指託住下頜 , 雙前臂壓住患者雙肩,將頭向左側方提起,同時作環轉搖晃,逐漸將頭轉正 ,在保持提起的牽引下,將頭做前屈、後仰, 各做一次後再轉向左側,醫者倒 手, 用左手託住下頜,左肩與右枕部抵住患者枕部 (倒手時牽引力量不可放鬆 ,用右手拇指按壓傷筋處,自上而下用揉捻法。 揉捻同時,將患者頭向右後方 旋轉。 (5) 拔伸推按法 (以右側傷筋為例 ): 患者正坐凳上, 醫者站在患者右側, 以右手手掌推按住傷處的上方, 左手拿住患者右手手指,並使其屈曲,然後雙 手緩緩用力,向相反方向推按,使頸郡肌肉舒展。 (6) 提捏法,患者正坐凳子上,醫者站在患者背後, 用一手拇、食二指捏住 頸部僵硬之筋,提捏數次。 (7) 捻散法: 患者正坐凳子上,醫者在患者背後, 用雙手大魚際按壓在頸部 肩部筋肉上,前後捻散之。 (8) 定位旋轉復位法: 對於有頸椎關節錯縫的患者,可以採用此手法, 患者 坐位,醫者站立後側方,一 - 手託住其下頦向同側方旋轉。另一手拇指頂按住 患椎棘突旁,當頸部旋轉到有阻力時,用快速的動作突然扳動。 與此同時,頂 按棘突的拇指要協同使頸向對側推按, 此時常可聽到「咯塔」響聲,同時拇指 下有棘突移動感,表示手法成功。 應用此手法必須謹慎,頸部旋轉幅度不易過 大,手法不可粗暴。《此手法若不是很熟練請不要使用》 方法四: 患者俯臥位, 頭探出床外 (在患者作各種活動時,必須用手扶持其 頭 )。 一助手用雙手分別捧住下頜骨及頭後枕骨部位,使患者頭呈微仰位,用 力牽引,另一助手用兩手扳住患者兩肩作反方向牽引。 術者用兩手拇指分別放 在側偏棘突的左右兩側, 用力推測偏棘突向中間靠攏使其復位,在復位過程中 常可聽到清脆的復位聲。 復位後兩上肢麻木感立即減輕,頸部有力,在三天至 一周內症狀可完全消失。可予適當固定,此法適用於頸椎小關節錯縫者。 六、注意事項 第 1; 在未排除頸椎骨折、脫位之前,禁用手法,以免加重損傷。 第 2. 旋轉頸部時手法宜輕柔,切忌粗暴,以免損傷脊髓造成截癱。 第 3 •可配合理療,外擦藥油等治療。